近年來,永續交通已成為環保議題中的核心討論之一。
汽車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比例,是各國推動生態轉型政策的主要對象之一。
然而,在眾多替代方案中,人們常常會問:電動車和油電車,哪一個選擇更永續?
答案並不簡單,因為涉及的因素眾多,從能源來源到電池製造,再到整個車輛生命週期。
生產階段的環境影響
首先需要考慮的,是車輛的製造過程。
儘管電動車在行駛時不會產生廢氣,但與油電車相比,其在製造初期的環境影響更大。
這主要與鋰電池的製造有關,製造過程需開採鋰、鈷、鎳等金屬,往往來自於工作環境與環境保護狀況不佳的國家。
根據歐洲環境署的報告,一輛電動車的製造過程可能比傳統燃油車多排放 60% 的二氧化碳,與油電車相比也仍略高。
油電車則使用較小的電池,機械結構也類似汽油車,重量較輕、製造過程的能源消耗也相對較低。
不過,油電車結合了燃油與電力雙系統,仍需要更多資源與材料。
因此,兩種技術在車輛壽命的初始階段就都帶來明顯的環境成本,必須納入整體永續性的評估中。
行駛時的能耗與排放
在這方面,電動車展現出其最大優勢。
電動車在行駛時不會排放廢氣,實現零直接排放。
但也需考慮所使用的電力來源,若是由化石燃料產生,其總體環境效益會降低。
在像挪威、冰島這樣主要仰賴再生能源的國家,電動車的碳足跡明顯低於油電車。
在義大利,根據能源服務機構(GSE)的數據,2023 年再生能源的電力比例已超過 36%,讓電動車的環境效益更具競爭力。
油電車則在電動與內燃機之間切換。
在城市低速行駛時主要使用電動馬達,可降低排放,但在高速或長途行駛時,內燃機會成為主力,導致耗油量上升。
義大利基礎建設與交通部的數據顯示,油電混合車比傳統汽油車的排放平均可減少 10% 至 25%。
綜上所述,車輛使用階段的永續性高度依賴當地電力來源與個人駕駛習慣。
電池壽命與生命週期影響
電池的使用壽命與重複利用,是永續討論中備受關注的議題。
電動車的鋰電池平均壽命為 8 至 15 年,取決於使用習慣、充電方式與氣候條件。
在壽命結束後,這些電池可以用於儲能系統(如家庭儲能),或進行回收,但回收稀有金屬的過程仍具挑戰且成本高昂。
油電車使用的電池較小,對環境的影響也較低,但效率和續航力也較差。
其優勢在於內燃機的輔助減少了電池老化,但仍然需要燃燒化石燃料。
此外,油電車的電池儘管處理成本較低,仍含有潛在有害物質,需由合格機構處理。
因此,電池從開採、使用到報廢處理,都是影響整體環境表現的關鍵因素。
報廢與車輛生命終結
車輛的永續性不會隨著停止使用而終止。
其報廢處理及資源回收的方式也非常關鍵。
例如,電動車的高壓電池必須進行安全處理。
歐盟的指令 2000/53/EC(ELV 報廢車輛指令)規定,車輛總重量中至少 95% 必須可回收利用。
然而,目前鋰電池的完整回收仍面臨挑戰,儘管已有技術存在,但對於鋰、鈷等元素的回收效率與經濟效益仍有限。
油電車因擁有雙系統,在拆解與處理方面更複雜,但電池較小使得處理壓力稍低。
建立循環經濟供應鏈將是提升這兩種技術永續性的關鍵,而現階段電動車方面仍需更多投入與關注。
基礎建設與使用便利性
評估永續性時,能否便捷地以清潔能源充電也是重要因素之一。
電動車需要分布廣泛且高效的充電設施,理想情況下應來自太陽能或風能。
根據Motus-E 2024 年的資料,義大利已有超過五萬個公共充電點,但南北地區的分布仍不均衡。
油電車(不含插電式)不需外部充電設施,在充電網絡尚未普及的地區更具靈活性。
但這種便利性也意味著更高的燃油依賴度。
隱性環境成本與負責任的使用
最後需強調的是,沒有任何車輛是完全「零排放」的。
生產、使用與報廢處理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,雖然可減少,但無法完全消除。
許多專家認為,最永續的車輛就是使用頻率最低的那一台。因此,投資大眾運輸、綠色出行(如騎行、步行、共享交通工具)同樣重要。
使用方式也影響永續性:選擇體積小、電池容量適中的車輛,並以再生能源進行充電,都是具有影響力的選擇。
那麼,電動車與油電車,誰勝出?
並不存在適用於所有人的絕對答案。
就直接排放與長期潛力而言,電動車是更永續的解決方案,前提是使用再生能源並具備透明的供應鏈。
油電車則可作為過渡階段的良好選擇,特別適合充電基礎建設仍不完善的國家,或需行駛混合路線的駕駛者。
真正的挑戰不只是選擇哪一種車,而是重新思考我們的交通方式,並採取以環境與人類實際需求為中心的整合性與負責任方案。